查看原文
其他

【人文】探寻“江津匠人”:有一种手艺,源于执着!

2016-03-10 江津发布


一份手艺,一份执着。

一种工艺,一份传承。

修钟表、捏面人、制陶……

随着岁月渐渐远去的那些手艺匠人,

你还记得多少?


什么是“匠人”?

匠人一般指的是在某个领域记忆高超的手艺人。他们专注于自己手中的“作品”,精益求精,日复一日似乎很难被外界打扰,为了做好一门手艺活,哪怕付出一生的时间。 

古时,手艺匠人很多,将物料敲打琢磨成功能各异的器物,为世人的生活创造了便利。除了强调器物的实用性,这些手艺人也从不忽视造型的美观,制作出来器物不仅实用、好看,更注入了灵魂,似乎就要活起来。



3月5日,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,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产,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。

总理的话说明了我们这个时代正需要“工匠精神”!因为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,专业、踏实、一丝不苟、精益求精。所以,寻找一个时代的工匠榜样,传承“工匠精神”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下面,小布就带大家来认识几位“江津匠人”,见识一下他们的手艺↓↓↓


土陶作坊一辈子的坚守

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,各式各样、五彩缤纷的塑料的、玻璃的盆、桶、碗、罐等生活用品,渐渐地把粗重的陶缸瓦罐挤出了我们的视线。在土陶业越来越不景气的今天,还生活着一些由于爱好制陶而天天和泥巴打交道的陶工,比如德感街道办事处高桥溪村一家土陶作坊的老板兼陶工—— 温德云。

温德云今年52岁,中学毕业就从师学艺制作土陶,他便开始和各种粘土打交道,到全国各地土陶厂当陶工。2004年,他回到老家租下了这个只有1000多平米的土陶作坊,继续他的土陶生活,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就是“玩了半辈子泥巴,下半辈子也会继续玩下去”。  

陶工用石膏模具新工艺制作泡菜坛

据了解,这座土陶作坊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存在,这里工作的6名工人都是从小入行,深深热爱着土陶工艺的人,如今江津大部分的花盆、酒坛、泡菜坛、红豆腐罐等容器,都是由这里的工作人员制作而成。这座土陶作坊一年出窑10多次,每次烧制大小陶器2000件左右,年产值有近40万元,近除去泥土、车费、场地租金、工人工资、伙食,已经所剩不多。

烧制好的泡菜坛

为了让他的土陶作坊在这个时代还能正常经营下去,既是老板又是陶工的温德云时常到处学习,“以前制作的大小陶器都需要动手成形,去年,引进了石膏制模技术,生产泡菜等结构简单的陶器速度更快、更整齐,产量也大了很多。”

如今,制作土陶的手艺渐渐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,“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个,一天下来满身泥,又脏又累,还特别磨人性子,浮躁的人很难做好。”温德云感叹道,“但我从来没想过别的行业,我会坚守在这里,一直坚持做下去。”据温德云介绍,由于征地拆迁和市场需求减少等原因,目前在江津周边,现存的陶窑已经为数不多,其他作坊也面临同样的问题。

陶工的身边摆放着收音机和手机,用以陪伴枯燥的制陶工作

尽管如此,温德表示会坚持经营他的土陶作坊,对他来说,土陶制作是他一辈子的工作,也是一辈子的坚守。


“编鞋达人”王永禄:一辈子丢不下的“麻窝子”

先锋镇金紫村有位编草鞋的“高人”名叫王永禄,几十年总丢不下他家祖辈传下来的编草鞋的手艺。

一架草鞋靶子,一根腰担,几块打磨用的鞋模子和一堆麻,这就是老王编鞋的所有行头。这些编鞋行头,都是老王家的传家宝,经历了祖辈、父辈和自己这三代人,变得十分光滑。

老王和他编织的草鞋

据老王介绍,草鞋又是人们所说的“麻窝子”。编一双“麻窝子”大致需要:“撮绳子”、“抽饵子”、“打底子”、“修梆子”、“锁口子”、“楦头子”这6个步骤。通俗地说,就是拧麻绳、织底子、打鞋边儿。由于要反复编织,村里的老人也笑称编草鞋叫“攥攥紧”。

“撮绳子”

“打底子”

“那时候,我们生产队个个都是编草鞋的高手,我们编的草鞋尽是拿到周围的场上去卖,西湖、贾嗣、清泊、仁沱……都去。”老王回忆道。就在五六十年前,村里无论男女,只要一从地里回来就开始编鞋。大家一面拉家常一面编草鞋,甚至编到晚上十一二点才收工。

以前,草鞋在农村,可谓是“标配”。透气又防滑,还能治脚气,农村人干活时都爱穿。村民们告诉记者,一年下来,一户人家最少都要穿坏几十双草鞋。大家又都学得一手编鞋的好手艺,也难怪不愁这销路。“要是大冬天晚上起夜,布鞋一时半会儿还穿不进去,有了这草鞋,闭着眼都能穿进去!草鞋好啊,那时候3角10双!”老王感叹到。

随着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,这草鞋就没人再买,编鞋的手艺也就渐渐失传了。如今,老王编鞋就像件稀奇事儿在村里传开。

老王9岁的孙子王灿,也在一旁陪着爷爷编草鞋。虽然还不会编,但他似乎从小就对这些编鞋的工具很感兴趣。平日里,爷爷编鞋,小王灿就爱在一边看,时不时摆弄下这些小工具。

9岁的小王灿跟着爷爷学编鞋

“现在身子骨不好了,得了腰椎骨质增生,早就不干活了,不能久站,这病就全靠坐。”老王一面编鞋一面说着,“反正都坐着,我还不如编编鞋……这手艺从我爷爷那辈就传下的,舍不得丢,现在生活好了,虽说不靠这个吃饭,但也是老祖宗传的手艺,孩子们肯学我就肯教,传下去自然是好哦!”老王笑了。


古稀老人杨兴钟与风筝半个多世纪的“不了情”

白沙有位叫杨兴钟的老人,今年71岁,是个不折不扣的“风筝达人”。他从7岁开始学习制作风筝,60多年来,老人将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扑在了风筝上,共制作了2000多只风筝。

1952年,年仅7岁的他,在看着花了大半月的零花钱买的风筝,放飞时被大风扯碎后,失望的杨兴钟暗下决心,一定要学会制作风筝。偶然的机会,在学校阅报栏上看到一篇关于蝴蝶风筝的介绍,被吸引住的杨兴钟偷偷地将其撕下来带回家学习制作。经过两天的琢磨,一只平板蝴蝶风筝出炉,从此揭开了他与风筝结缘的序幕。

小小风筝,却大有乾坤。风筝制作讲究“扎、糊、绘、放”。从最基本的劈竹子、做骨架、糊风筝,到控制风筝的重量、绘图案以及寻找平衡点拴线。经过数十年反复琢磨,杨兴钟已是游刃有余。

杨兴钟制作风筝

退休后,他又把目光投到风筝的改进上。废弃的泡沫塑料、纸张布块,在他眼中都是“宝贝”。为了使自己的风筝制作技艺不断提高,任何与风筝有关的书籍、邮票、图片他都会收集起来,用作研究。看到最新的样式,杨兴钟常常会模仿试验,制作一些“前卫”的创新样式。

如今,他制作的风筝甚至比市面上卖的还要齐全。从最初没有支架的“无骨风筝”,到寻常的平板动物风筝,再到复杂的立体“巨龙风筝”,他都能制作。据同行评价,他制作的风筝有四大特色:制作简单,平稳性好,放飞时间长,寓意深远。

据杨兴钟估算,他已做了各式风筝2000多只,种类有四五十种,如今家中还保留的精品风筝近百只。

杨兴钟制作的风筝

在杨兴钟看来,热爱和一颗纯真的童心是他制作风筝的不竭源泉。做了60多年风筝,他从来没有卖过一只,风筝大多送给了风筝爱好者和留守儿童。也有不少人提出重金购买他的风筝,都遭到了拒绝。

“与大家分享快乐,才是真正的快乐”。拿着一只造型可爱的福娃风筝,杨兴钟童心未泯扮上了鬼脸,俨然就是一个老顽童。

一花独秀不是春,万紫千红春满园。2002年,在杨兴钟、杨巨渊、杨纯祥等一批风筝爱好者的推动下,区风筝协会正式成立。杨兴钟当选为技术指导,协会的成立使得风筝文化有了更好的推广平台。

为了能让传统制作风筝技艺流传下去,杨兴钟打算将自己制作风筝的过程和方法用笔记录下来,梳理成册,然后赠阅给更多的年轻风筝爱好者。


独眼达人为根雕痴狂

一把刻刀、一张砂纸、一棵树根,加上一只如鹰般尖锐的独眼,这就构成了民间艺术家罗庭罡的根雕世界。40多年来,他视树根为子,将全部心血化作了近100件根雕作品。

老人的家大约只有40平米,还被划分成了好几个区域,其中有小厨房、老人和母亲的卧室、根雕成品储藏室、工作区。墙壁上、座椅上,只要有空的地方,都被罗庭罡摆满了根雕,从2米高的大件根雕到一件件精美别致的小鸟、小动物,大小形态各异。一根根朽木,在罗庭罡老人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。


根雕作品《女娲》

老人退休前是木工,常年的木工活也练就了他的一双巧手。老人说:“我平时就喜欢画画,而且我对雕刻很感兴趣,在路边经常能见到形状奇特的枯树根,有的像山、有的像仙鹤,我想把这些自然的美加工一番,经过洗泡、去皮、刀锉,树根就成了另一番模样。”

为雕刻出一件好根雕,老人会翻来覆去观察琢磨树根形态。雕刻一件作品最短需要一个月,长则需要半年。从1972年开始雕刻第一件作品算起,40多年来,他大大小小的根雕做了100件。

罗庭罡对根雕的热爱简直到了痴狂的程度。上世纪70年代,他的左眼意外受伤致瞎,他痴爱根雕,仍用仅有的“一寸光明”继续创作。在他看来,一件作品是否成功,首先取决于树根的原形是否合适。为了寻找一颗好树根,他常年跋涉在外,甚至远赴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的林区。


邻居对罗庭罡的作品赞不绝口

在罗庭罡看来,一件根雕艺术精品,不但要做到像什么,而且要能表现出它神态、动作、感情等,更要能使欣赏者联想到更多的东西。正像绘画那样,能达到姿态美、神态美与韵味美三美俱佳,才能使欣赏者在美的氛围中得到艺术享受。他的作品很新奇,妙就妙在它们都是根据树根的自然形态进行雕塑,并运用抽象的雕刻方式,保留了树根自己的语言。近年来,他的名气越来越高,也有人出4万元的价格够买他的《望天狮》,罗庭罡婉拒了。

这些年来,罗庭罡是孤独的,他常常一个人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不能自拔。可是,在现实中,他那破旧的小屋子却非常热闹,经常有人上门参观、学习、甚至求购,却都被这个执着的“怪人”打发了。

对于未来,罗庭罡很坚定:“虽然我只有一只眼睛,但我会用它继续创作更多优秀的根雕作品。等到百年后,全部捐献给博物馆,让更多人欣赏这份美!”

除了以上几个,你还认识身边哪些手艺匠人?到下方评论区留言,说出你身边的“能工巧匠”吧!




(来源:综合)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